用医保买药是否更贵取决于多种因素,关键在于报销比例、药品类型、购药渠道和政策动态等,合理利用医保政策可显著节省费用,但部分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医保购药比自费贵的情况。
医保报销政策和药品类型会影响购药成本。医保目录内的甲类药报销比例通常达70%-90%,自付金额远低于市场价;乙类药需先自付10%-20%再按比例报销,可能接近市场价;而目录外药品需完全自费,此时医保无价格优势。比如肺癌、乳腺癌等高发癌种的抗肿瘤药物,纳入医保后平均降价63%,患者通过医保购药可大幅节省费用,但对于CAR-T疗法等未纳入医保的高价药,医保无法发挥作用,只能自费。门诊购药需累计达到起付线(通常100-300元)才能报销,小额购药自费更划算,而年度报销封顶线(约2万元)以上的部分,医保也无法覆盖。
购药渠道的不同也会导致价格差异。公立医院的药品因参与集采,采购成本降低,很多定点零售药店尚未参与,药品进价可能偏高。药店房租、人员工资、医保对接管理成本等都会体现在药价上。相比之下,互联网药店运营成本较低,部分大平台与药企直接合作,拿到较低的采购价,且通过低价策略揽客。比如,同品牌同规格的维生素D滴剂,公立医院售价47.4元,定点零售药店可能卖到63元,而电商平台仅需29.8元。不同定点零售药店之间的药价差异也较大,一些药店可能存在定价虚高、自主加价销售的情况,而部分地区开展集采药品“进零售药店”试点,会对集采药品售价划定范围。
个人医保账户余额的使用情况也会影响购药成本。若医保卡个人账户余额充足,直接刷卡可避免现金支出;但余额不足时,需现金补足差额,可能比药店促销价更高。部分城市允许用个人账户在定点药店购买非医保药品,灵活性更强。患者应关注医保动态和药品价格信息,通过医保比价工具,如医保定点药店比价小程序、医保APP等,实时查询药品价格,对比不同药店和平台的售价,优先选择价格实惠的购药渠道。
购药前,建议对比医保结算价与市场价,优先使用医保购买慢性病用药等长期需求药品,急用小额药品可灵活选择自费渠道。同时关注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及时了解新增报销品种,合理利用医保政策节省购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