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医疗机构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基本规范,涵盖诊疗、护理、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一、基础诊疗制度
-
首诊负责制度
首次接诊医师负责患者全程诊疗管理,明确诊疗过程各阶段责任主体,保障服务连续性。
-
三级查房制度
由科主任领导下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三级医师定期查房,评估病情、调整诊疗方案,明确各级医师权限。
-
会诊制度
针对复杂病例,组织本科室或外机构医务人员会诊,明确会诊类型(急/普通)、流程及责任分工。
二、护理管理核心制度
-
分级护理制度
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将患者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护理,动态调整护理级别并明确标识。
-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术前通过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器械等,降低手术风险,确保手术安全。
三、质量与安全保障制度
-
危急值报告制度
医疗器械、检验结果等异常值需立即报告并采取干预措施,保障患者安全。
-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感染风险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级别,规范使用以减少耐药性。
-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严格审核用血申请、输血前检查等流程,防范输血风险。
四、医疗文书与信息管理
-
病历管理制度
及时、准确记录诊疗活动,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保护患者隐私数据,规范医疗信息存储与传输。
五、应急与特殊管理
-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明确抢救流程与团队协作要求。
-
术前讨论制度
重大手术前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分析死亡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诊疗措施。
六、其他关键制度
-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手术风险分级管理,优化手术资源配置。
-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严格评估新技术安全性与有效性,规范临床应用。
-
查对制度
诊疗操作前核对患者身份、药品、设备等,防止差错。
这些制度通过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强化监督,旨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与权益。医疗机构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定期开展培训与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