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医疗领域现行的十八项核心制度,其名称及定义如下:
-
首诊负责制度
首次接诊的医师(科室)需对患者的检查、诊治、转诊等全程负责。 -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住院患者需由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主任医师分层级查房,确保诊疗质量。 -
会诊管理制度
涉及多学科或疑难病例时,需组织相关科室医师共同会诊。 -
分级护理制度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自理能力,划分护理级别并实施对应护理措施。 -
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医务人员需规范值班流程,并在换班时详细交接患者病情及注意事项。 -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对诊断不明或疗效不佳的病例,需组织多学科讨论以确定诊疗方案。 -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建立标准化抢救流程,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
术前讨论制度
手术前需评估手术指征、风险及预案,明确手术方案。 -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患者死亡后需组织讨论,分析诊疗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
查对制度
诊疗操作中需通过“三查十对”等方式核实患者身份及操作内容,防止差错。 -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手术团队需在麻醉前、切皮前、离室前三次核查患者信息及手术细节。 -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手术复杂程度及医师资质,划分手术权限级别。 -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新开展的诊疗技术需经伦理审查和审批后方可实施。 -
危急值报告制度
检验/检查结果达到危及生命的阈值时,需立即报告并采取干预措施。 -
病历管理制度
规范病历书写、保存及质控流程,确保医疗行为可追溯。 -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疗效及安全性划分使用权限,规范处方行为。 -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输血前需严格核查血液制品信息,确保用血安全。 -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保护患者隐私及医疗数据,规范信息系统操作流程。
补充说明
- 制度关联性:部分制度在流程中相互衔接,例如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1)需结合查对制度(制度10)执行。
- 执行要点:如查对制度要求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住院号),禁止仅以床号识别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