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肠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肠道黏膜炎性改变,属于深部真菌病的一种类型。以下是关于真菌性肠炎的详细介绍:
-
病因
- 主要由念珠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其中以念珠菌最为多见。
- 长期使用激素、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及放射性治疗等可以造成肠道菌群失调,为真菌感染创造了有利条件。
- 肠溃疡、痢疾等疾病可破坏肠黏膜的完整性,给真菌感染创造了机会。
-
症状
- 大多数患者表现为间断性、突发性腹泻,每日排便可达10次~20次,为黄色稀水便,有黏液,泡沫多,并有发霉气味,严重的甚至呈现脓血便。
- 可同时伴有呕吐、低热、腹胀及腹痛等症状。
-
诊断
-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和肠黏膜标本直接涂片镜检、真菌培养、病理组织学检查等。
- 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增高。
-
治疗
- 首先应去除引起患者抵抗力下降或导致菌群失调的因素,如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等。
- 然后针对病原菌进行抗真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制霉菌素、氟康唑、二性霉素B等。
- 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基础疾病,加强护理和营养,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真菌性肠炎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发的肠道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在预防上,应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保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