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食管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性疾病,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综合:
一、疾病特征
- 致病菌
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其次是放线菌、毛霉菌等。 - 感染机制
属于机会性感染,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失衡时,真菌侵犯食管黏膜引发炎症。
二、高危人群
- 长期使用激素、抗生素、抑酸药者
- 免疫缺陷人群(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
- 慢性疾病患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反流性食管炎等)
三、典型症状
- 吞咽疼痛
进食或吞咽唾液时加重,可能伴随胸骨后烧灼感。 - 吞咽困难
食管狭窄或炎症加重时出现,严重时影响进食。 - 其他症状
恶心、呕吐、反酸、上腹不适,部分患者出现体重减轻。
四、诊断与检查
- 内镜检查:可见食管黏膜白色伪膜或溃疡,是主要诊断手段。
- 真菌检测:通过黏膜活检或培养明确病原菌。
- 影像学检查:食管X线钡剂辅助评估病变范围。
五、治疗原则
- 抗真菌药物
如氟康唑(口服或静脉给药),严重感染需长疗程治疗。 - 支持治疗
纠正营养不良、调整免疫抑制剂使用、保护食管黏膜。 - 手术治疗
仅用于并发症(如食管穿孔、狭窄)的修复。
六、并发症风险
可能进展为食管狭窄、梗阻、气管食管瘘,免疫力极低者可能继发败血症。
七、预防与预后
- 预防重点:避免滥用抗生素/激素,控制基础疾病,增强免疫力。
- 预后: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治愈,但需警惕复发风险。
注:该病不具传染性,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