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处理方法如下:
- 一般治疗
- 休息与饮食: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降低肝脏代谢负担。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饮食,保证维生素和电解质的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 营养支持:由于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进食困难,可能需要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营养,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等,以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纠正负氮平衡。
- 药物治疗
- 保肝药物:多烯磷脂酰胆碱可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修复;还原型谷胱甘肽可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减轻肝细胞损伤。
- 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根据凝血功能检查结果,补充凝血因子,如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可使用维生素 K1。
- 产科处理
- 终止妊娠时机:一旦确诊,应尽快终止妊娠,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降低母婴死亡率。若孕周 < 34 周,可在积极治疗 24 - 48 小时,病情稳定后行剖宫产;若孕周≥34 周,胎儿已成熟,应立即剖宫产。
- 分娩方式:一般选择剖宫产,以缩短产程,减少产妇体力消耗和分娩过程中的应激,降低肝脏负担。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
- 产后处理
- 监测与护理:产后需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加强护理,预防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 支持治疗:继续给予保肝、营养支持等治疗,促进肝功能恢复。多数患者产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但恢复时间可能较长,需定期复查。
由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病情进展迅速,母婴死亡率高,患者应在有经验的三级医院进行治疗,以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