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指脂肪颗粒阻塞血管腔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常见于创伤及骨折后,尤其多见于下肢长骨骨折及多发伤的患者。
临床表现
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暴发型、完全型(典型症状群)和不完全型(部分症状群,亚临床型)。
1. 皮下出血
- 部位:可在伤后2~3天左右,双肩前部、锁骨上部、前胸部、腹部等皮肤疏松部位出现,也可见于结膜或眼底。
- 特点:伤后1~2天可成批出现,迅速消失,可反复发生。
2. 呼吸系统症状
- 主要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经常有血性)。
- 肺部X线:典型肺部X线可见全肺出现“暴风雪”状阴影,并常有右心负荷量增加的影像。
3. 神经系统症状
- 主要表现:头痛、不安、失眠、兴奋、谵妄、错乱、昏睡、昏迷、痉挛、尿失禁等症状。
- 其他表现:偶有斜视、瞳孔不等大及尿崩症等。
4. 其他症状
- 发热:体温在38℃以上。
- 心动过速:心率常在120次/分以上,有时可达140次/分。
- 黄疸:患者可有明显黄疸。
诊断
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包括皮下出血、呼吸困难、神经系统症状等,结合胸部X线检查、血气分析等辅助检查进行确诊。
治疗
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旨在防止脂栓的进一步加重,纠正脂栓征的缺氧和酸中毒,防止和减轻重要器官的功能损害,促进受累器官的功能恢复。
- 纠正休克:尽早纠正休克,避免骨折整复加重病情。
- 呼吸支持:轻症者可鼻管或面罩给氧,重症者需呼吸机辅助呼吸。
- 减轻脑损害:头部降温、脱水治疗,有条件者可用高压氧治疗。
- 抗脂栓药物治疗:如右旋糖酐40、肾上腺皮质激素、抑肽酶、白蛋白等。
脂肪栓塞综合征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得当,可以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