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其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免疫因素
- 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主要为 IgA 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进而引起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出血和水肿。
-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及系膜区,激活补体,引起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导致肾脏病变。
- 感染因素
- 细菌感染,如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是最常见的诱因。细菌的某些成分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等,也可诱发过敏性紫癜肾炎。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引发炎症。
- 支原体感染与过敏性紫癜肾炎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可能是支原体感染后,改变了机体的免疫状态,导致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
- 过敏因素
- 食物过敏是常见原因之一,如牛奶、鸡蛋、鱼虾、蟹贝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能作为过敏原,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进而损伤肾脏。
- 药物过敏,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等)、磺胺类药物等,药物进入体内后,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引发过敏反应,累及肾脏。
- 其他过敏因素,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吸入性过敏原,以及昆虫叮咬、疫苗接种等,也可能诱发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
- 遗传因素
- 研究发现,过敏性紫癜肾炎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疾病的易感性有关。如果家族中有过敏性紫癜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小儿患过敏性紫癜肾炎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患儿的具体发病机制可能有所不同,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规范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