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地方病研究所是山西省唯一专门从事地方病防治的科研单位,成立于1958年。它在地方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在科研、教学和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关于临汾地方病研究所的详细信息。
历史背景
成立与发展
- 成立背景: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9月,最初名为“山西省卫生厅大骨节病防治研究组”,后更名为“山西省地方病防治所”,并于1978年3月最终定名为“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 发展历程:研究所从最初的一个小型研究组发展成为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领军力量,承担着全省11个市、119个县的地方病防治、科研、监测、医疗和教学任务。
重要成就
- 防治成效:在多年的防治实践中,研究所成功控制了多种地方病,如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克山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显著降低了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和危害。
- 科研成果:研究所承担了50余项省部级、科技厅和卫健委地方病相关科研课题,发表了400余篇学术论文,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或行业地方病防治标准。
主要职能
防治工作
- 综合防治措施:研究所在大骨节病、克山病病区采取改水、换粮、吃杂、异地育人的“三防四改”措施;在碘缺乏地区推行食盐加碘策略;在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落实改炉改灶措施;在饮水型氟砷中毒病区推进改水措施等。
- 监测与调查:研究所实现了全省碘缺乏病、克山病、饮水型氟(砷)中毒、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大骨节病的监测全覆盖,定期进行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科研与教学
- 科研: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 教学:研究所致力于地方病防治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为全省地方病防治工作提供了队伍保障和技术支撑。
科研与教学
科研项目
- 碘缺乏病研究:研究所最早在全国提出并发现了“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的概念,为普遍食盐加碘预防碘缺乏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 水源性高碘危害:研究所在全国首先发现了内陆高碘甲状腺肿的存在,并主持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
- 饮水型氟(砷)中毒:研究所完成了多项关于砷氟中毒地区儿童智力水平及生长发育调查与评价的课题,获得了多项省级科学技术奖。
教学工作
研究所坚持开展基层理论培训、现场培训和实验室培训,提升基层防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近期动态
重点监测工作
2024年5月,研究所派出专家团队在安泽县开展大骨节病重点监测工作,进一步了解儿童大骨节病病情变化趋势和防控效果。
招聘信息
研究所近期发布了招聘公告,计划招聘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涵盖会计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
临汾地方病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在地方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和持续的科研工作,显著降低了多种地方病的发病率和危害。研究所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还在教学和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研究所继续开展重点监测工作,并发布招聘公告,积极扩充人才队伍,以应对未来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