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方案的评审是确保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有效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环节。以下将详细介绍水土保持方案的评审流程、标准以及结果的应用。
水土保持方案评审流程
提交申请
申请人需向当地水土保持管理部门提交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申请书和相关材料,包括项目概况、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报告表、项目立项文件等。
预审
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判断是否符合受理条件。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要求申请人进行补正或重新提交。
现场勘查
水土保持管理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项目现场进行勘查,确认申请人所提交的水土保持方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技术评审
审批部门组织专家评审,采取专家会议审查方式。评审后可能需要修改完善,并经专家组长审核签字确认后报批。
审批与决定
审批部门在收到报批材料及专家签署的意见后,进行审核、做出行政许可决定、拟文、签批并印发批文。对于不批准的情况,会印发《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水土保持方案评审标准
总体要求
水土保持方案应内容完整,编制规范,结论明确合理。审查工作应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开展,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可行。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项目组成及建设内容应与立项文件或所处阶段的主体设计文件一致。应明确项目总体布置及项目各组成部分平面布置情况,竖向布置应明确原地面标高、设计标高,以及采取的防洪排水、边坡防护等措施。
水土保持评价
项目选址(线)应依法严格避让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工程布局与建设方案应符合绿色设计要求,主体设计应开展减少工程征占地面积和土石方数量的相关工作。
防治责任范围和目标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应根据项目组成、建设内容、施工组织等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级应根据项目所处地区水土保持敏感程度和水土流失影响程度确定。
水土流失分析与预测
土壤流失量预测参数和预测结论应科学合理。
水土保持措施布设
防治区应根据地貌类型、水土流失类型及强度、工程布局、施工组织设计等划分。措施总体布局应根据区域水土流失状况、行业特点及施工组织等明确综合防治措施体系。
水土保持方案评审结果应用
评审意见
评审单位应在规定时限内向水利部上报技术评审意见。对于通过复核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出具技术评审意见报送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时抄送项目建设单位。
整改与完善
建设单位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方案,提交修订稿。审批部门复核后出具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包含水土保持方案批复。
监督与检查
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对批准或者核准的项目进行监督,确保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水土保持方案的评审是一个严格规范的过程,涵盖了从提交申请到最终审批的各个环节。评审标准和流程的严格执行,确保了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