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进外资的历程可分为多个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
一、建国初期的初步尝试(1949–1977年)
- 1949年后: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即开始尝试利用外资。例如,通过苏联贷款等方式获得经济支持,这被视为中国引资的最早实践。
- 1936年构想: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已提出引进外资的设想,但受限于历史条件,未能大规模实施。
二、改革开放后的系统性引进(1978年至今)
-
1978–1985年:起步阶段
-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确立后,中国正式启动外资引进工作。
- 1979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首次以法律形式保障外商投资权益,标志着外资引进进入制度化阶段。
- 截至1985年,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355家,实际使用外资87.6亿美元。
-
1986–1991年:加速发展
- 1986年国务院发布鼓励外商投资政策,并逐步完善外资法律体系。
-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外资领域进一步放宽,年均实际使用外资增至35亿美元。
-
1992年后:全面深化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新一轮开放,外资引进规模迅速扩大。
- 2001年加入WTO后,外资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外资加速流入。
- 2012年后进入引资新阶段,政策更注重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三、关键时间节点
- 1936年:毛泽东提出引进外资的早期构想。
- 1949年:新中国通过苏联贷款等开始引资实践。
- 1979年:首部外资法律出台,外资引进正式合法化。
- 1992年:南巡讲话后外资规模显著提升。
- 2001年:加入WTO推动外资全面开放。
综上,中国系统性引进外资始于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但早期实践可追溯至建国初期甚至土地革命时期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