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得了稻曲病后,病粒部分可能含有毒素,建议剔除病粒后谨慎食用,未感染部分仍可安全食用。稻曲病主要由真菌引起,病粒呈现黄绿色或黑色粉状物,需重点识别并处理。
-
稻曲病的识别与危害
稻曲病感染的水稻谷粒会形成菌核,表面覆盖黄绿色或黑色粉状孢子堆。这些病粒可能含有稻曲霉素等真菌毒素,长期摄入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但健康稻米部分不受污染,可正常食用。 -
如何处理病稻米
- 人工筛选:加工前仔细剔除病粒,避免与其他稻米混合。
- 深度清洗:未感染稻米需充分淘洗,减少残留孢子风险。
- 避免食用病粒:即使高温烹饪也难以完全破坏毒素,病粒务必丢弃。
-
储存与预防建议
- 储存稻谷时保持干燥通风,避免霉变。
- 种植时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减少病害发生。
稻曲病需重视但无需过度恐慌,通过正确处理可最大限度保障食用安全。日常注意稻米品质,发现病粒及时分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