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的发病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施肥管理及田间操作四大关键点。该病害由稻绿核菌引起,孕穗至抽穗期连续阴雨、高温高湿环境是主要诱因,氮肥过量导致稻株抗病力下降,密穗型晚熟品种更易感病,而淹水、串灌等不当灌溉方式会加速病菌传播。
- 气候因素:水稻孕穗至抽穗期若遇连续3-5天阴雨,且温度稳定在24℃~32℃,相对湿度达90%以上,病害易暴发。昼夜温差小、日照不足会进一步加重病情。
- 品种选择:粳稻、籼粳杂交稻及大穗型品种抗病性较差,晚播晚熟品种发病风险更高。颖壳表面粗糙或无茸毛的品种也更易感染。
- 施肥管理:氮肥施用过多会导致稻株贪青嫩绿,抗病力减弱。增施磷钾肥、控制后期氮肥用量可降低发病概率。
- 田间操作:长期深水灌溉、串灌或漫灌易传播病菌,后期田间落水过迟、泥浆过深也会加重病害。未及时防治或种子带菌也是重要因素。
提示:防治需结合农业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平衡施肥)与药剂防治(破口前5~7天喷药),同时避免病田留种和种子带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