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是由 稻绿核菌 (Oryza griseofulva)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属于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以下是关于该病害的详细信息:
一、病原学特征
-
病原菌分类
稻曲病由半知菌亚门稻绿核菌属的 稻麦角菌 (Oryza griseofulva)引起,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麦角菌属。
-
越冬与传播方式
-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或病粒上的厚垣孢子越冬。
-
通过气流、雨水等传播,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萌发感染新植株。
-
二、发病规律与症状
-
发病时期
仅在水稻 抽穗扬花期 (孕穗后期至抽穗期)发病,灌浆后症状显现,危害谷粒。
-
症状表现
-
受害谷粒内部形成菌丝块,逐渐膨大导致颖壳开裂,露出浅黄色或黑绿色的孢子座。
-
病粒体积增大3-4倍,呈近球形,后期破裂后散布墨绿色厚垣孢子。
-
严重时导致穗大粒少,籽粒畸形,产量显著下降。
-
三、危害与防治
-
危害程度
若不及时防治,稻曲病可导致田间损失达30%左右,是重要的恶性病害之一。
-
防治措施
-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减少氮肥用量(避免植株旺长),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
种子管理 :选用无病种子,播种后覆盖遮阳网减少光照,降低田间湿度。
-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杀菌剂(如三唑类、咪鲜胺等)控制蔓延。
-
四、易感因素
-
氮肥施用过多或过晚导致植株徒长,抗病性下降。
-
田间管理不当(如灌浆期积水、通风不良)加剧病害。
-
连续阴雨天气(温度25-30℃)为病原菌传播提供有利条件。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稻曲病的发生,保障水稻产量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