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
水质指标主要分为以下三类,涵盖了对水体质量的多维度评估:
一、物理指标
- 温度
水温影响水中化学和微生物活动,是必测项目。
- 臭和味
无臭无味的水质表明水体清洁,异常气味(如腥味、腐臭)可能提示污染。
- 色度
无色透明为理想状态,浑浊或颜色异常(如黄褐色、绿色)可能源于悬浮物或藻类污染。
- 透明度
表示水体清澈度,透明度低说明悬浮物或浑浊物质多。
二、化学指标
- 化学需氧量(COD)
反映水体中可生化有机物的含量,超过100mg/L可能影响自净能力。
- 总氮、总磷
过量氮磷会促进藻类过度生长,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标准通常为总氮≤10mg/L,总磷≤0.5mg/L。
- 氨氮
氨超标会危害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标准为氨氮≤1.0mg/L。
- pH值
酸碱度异常(过酸或过碱)会影响水生生态,理想范围为6.5-8.5。
三、生物指标
- 细菌总数
反映水体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程度,需低于200CFU/L。
- 大肠菌群
作为肠道致病菌群指标,需低于100MPN/100mL。
- 藻类指标
藻类过度繁殖(如蓝藻)可能产生毒素,需通过透明度、藻类种类等综合判断。
补充说明
-
放射性指标 (如总α/β射线、铀、镭等):适用于特定区域(如核设施附近)的专项检测。
-
水质分类标准 :根据用途不同分为一类(饮用水)、二类(工业/城市供水)、三类(农业灌溉/生态保护),对应更严格的指标要求。
以上分类体系为综合评估水质提供了框架,实际检测中需结合具体场景和标准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