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名称由来可综合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主要得名来源:西周建都历史
成都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蜀地古史《蜀王本纪》,记载蜀王杜宇迁都成都时,因“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这一说法与《太平寰宇记》的记载一致,认为成都得名于西周太王姬昌迁都岐山的历史事件,取“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典故。
二、名称含义解析
-
“成” :在氐羌语中意为“高原人”或“完成、安定”,反映古蜀人对自身族群的称呼。
-
“都” :指“都市、城市”,表明该地成为蜀国的政治中心。
三、历史演变与争议
-
最早记载争议
考古发现战国时期青铜矛铭文,将成都名称出现时间提前至公元前311年,早于《太平寰宇记》记载的西周时期。但这一发现与《山海经》中“有山名曰成都”的记载存在矛盾,目前尚无定论。
-
名称稳定性
尽管存在时间争议,但“成都”作为城名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国少数千古未改的城市之一。
四、补充说明
-
别称“蓉城” :源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喜爱芙蓉花,命百姓种植芙蓉树,形成“四十里为锦绣”的景观,故称“蓉城”。
-
文化象征 :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与都江堰、青城山等共同构成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成都名称以西周建都历史为核心,兼具历史典故与地理特征,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