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
-
基础药物
-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 调脂药物(如他汀类):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目标值LDL-C<1.8mmol/L。
- 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血压,减少心脏耗氧量,改善心功能。
- ACEI/ARB:适用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心力衰竭患者,改善心脏重构。
-
改善症状药物
- 利尿剂:缓解心力衰竭引起的水肿和呼吸困难。
- 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
二、血运重建治疗
-
介入治疗(PCI)
- 适用于单支或多支血管狭窄患者,通过支架植入或球囊扩张恢复血流,创伤小、恢复快。
- 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支架内血栓。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 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或合并糖尿病等高危患者,通过移植血管绕过狭窄部位,改善心肌供血。
三、手术治疗
- 心脏移植:终末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若其他治疗无效,可考虑心脏移植。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改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收缩功能。
- 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性猝死。
四、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与运动: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改善心肺功能。
- 控制危险因素: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
五、其他治疗
- 心脏康复:包括运动训练、心理支持等,提高生活质量及预后。
总结
治疗需个体化,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介入或手术方案,同时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建议患者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