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批复后验收是否容易通过,取决于多种因素,具体如下:
容易通过的情况
- 项目严格按环评要求建设:若建设项目在建设地点、性质、内容、规模、工艺及流程、产品方案、原辅材料、平面布置等方面严格按照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实施,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且环保设施运行正常,能有效处理和排放污染物,那么验收通常较为顺利。
- 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建设单位认真落实了环评报告及其批复中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生态保护措施以及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例如,废气处理设施高效运行,废水达标排放,噪声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固废得到合理处置,生态恢复措施达到预期效果等,就容易通过验收。
- 监测数据达标:验收监测结果显示,各项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评文件及批复规定的标准,以及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同时,环境敏感目标的环境质量也满足相应标准。
难以通过的情况
- 存在重大变动未重新报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其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等发生重大变动,而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 环保设施未建成或运行不正常:未按环评要求建成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保设施建成后不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亦或在验收监测期间,环保设施运行不稳定、处理效率达不到设计要求,导致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 污染物排放超标或总量超控:验收监测数据表明,污染物排放浓度或排放量超过了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评文件及批复的要求,或者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了总量控制指标。
- 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因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但尚未改正完成;或者存在未批先建、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等违法行为。
- 验收材料不齐全或不规范:建设单位提交的验收报告、监测数据、相关文件等验收材料存在数据不实、内容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等问题,也会影响验收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