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室作为医疗机构中重要的治疗区域,其环境要求严格,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以下是关于血透室环境分类、要求及其空气消毒方法的详细信息。
血透室环境分类
III类环境
血透室属于III类环境,其空气平均菌落数应达到≤4.0CFU/皿(平板暴露时间5分钟),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10.0CFU/cm²。
III类环境适用于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
血透室作为III类环境,其环境要求较为严格,主要是为了减少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污染,降低患者感染风险。
血透室环境要求
清洁与消毒
血透室应保持清洁,每日透析结束后应进行有效的空气净化/消毒。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需注意紫外线无持续杀菌能力,杀菌范围受限。
喷雾法使用过氧化氢作为消毒液,通过产生活性氧自由基破坏微生物的核酸、脂质和蛋白等基本结构,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效果。
清洁与消毒是血透室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采用有效的消毒方法可以显著降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数量,减少感染风险。
温度与湿度控制
血透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2-26℃,湿度保持在40%-60%,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患者的舒适度。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不仅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还能减少设备过热的风险,同时防止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滋生,确保空气质量。
设备布局与管理
每个血液透析单元由一台血液透析机和一张透析床(椅)组成,透析单元间距不少于1.0米,每个透析单元应配置电源插座组、反渗水供给接口、透析废液排水接口等。
合理的设备布局不仅能提高治疗效率,还能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方便操作,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血透室空气消毒方法
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消毒灯照射要有时间限制,并保证紫外线有足够的强度;紫外灯管和套管表面的灰尘与污染应定期清理,使用超过3000小时一定要更换灯管。
紫外线消毒方法简单且效果显著,但其无持续杀菌能力,且易受湿度、距离、灰尘等因素影响,需结合其他消毒方法使用。
过氧化氢喷雾消毒
喷雾法通过将消毒液雾化成20μm以下的微粒,并借助机器气流喷射至远隔部位,使得消毒液微粒与微生物颗粒充分接触,从而达到空气消毒的作用。过氧化氢喷雾消毒具有较好的化学作用,能够杀灭多种微生物,且对环境安全友好、无残留。
血透室作为III类环境,其环境要求严格,需保持清洁和消毒,控制温度和湿度,合理布局设备。采用紫外线和过氧化氢喷雾等多种消毒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污染,降低患者感染风险,确保血透治疗的安全和效果。
血透治疗区域的环境要求有哪些具体标准
血透治疗区域的环境要求具体标准如下:
-
环境分类与消毒标准
透析治疗区、治疗室等区域需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的III类环境要求,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等指标。例如,空气平均细菌菌落总数应≤4 CFU/(5分钟·9cm平皿),物体表面平均细菌菌落总数≤10 CFU/cm²。 -
隔离与分区管理
- 需设置普通透析治疗区和隔离透析治疗区,隔离区用于乙肝、丙肝、梅毒、HIV等传染病患者,配备专用设备和固定工作人员。
- 污染区(如透析治疗区、污物处理区)与清洁区(如水处理间、医护办公区)需严格分开,设置物理屏障和独立通道。
-
设备与消毒措施
- 每次透析结束后需对设备表面、地面进行擦拭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浓度500-1000 mg/L)处理污染区域。
- 透析机内部消毒需按说明书要求执行(如冷化学、热化学或热水消毒)。
- 水处理系统需定期冲洗消毒并检测水质,透析用水细菌数<100 CFU/mL,内毒素<0.25 EU/mL。
-
人员防护与操作规范
- 医务人员进入治疗区需穿工作服、换工作鞋,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或洗手)。
-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需戴手套,进行有创操作时遵循无菌技术。
-
清洁与污染物处理
- 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等物品需一人一用一更换。
- 医疗废物需分类管理,封闭转运,存放不超过24小时,废弃透析器需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
监测与记录
- 定期监测透析用水、透析液及环境表面的微生物指标,保留原始记录。
- 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手进行抽样检测,确保符合卫生标准。
以上标准综合了国家规范及最新防控要求,旨在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
血透室如何布局以满足环境要求
血透室的布局需严格遵循环境卫生学和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具体布局要求如下:
一、功能分区与洁污划分
-
功能分区
- 透析治疗区:分为普通透析区(非传染病患者)和隔离透析区(传染病患者),后者需独立设置并配备专用通道。
- 辅助功能区:包括水处理间(面积≥水处理机1.5倍)、治疗室、候诊区、接诊区、储存室、污物处理区等。
- 管理区:涵盖医护办公区、更衣室及生活区。
-
洁污分区
- 清洁区:医护办公区、水处理间、洁净物品库房等。
- 半污染区:透析准备室(治疗室)。
- 污染区:透析治疗区、污物处理区、患者接诊区等。
二、面积与通道要求
- 透析单元面积:每个单元(含1台透析机+1张床/椅)≥3.2㎡,床间距≥1.2米,通道宽度≥1.3米。
- 三通道设计:
- 患者通道:含电梯及安全出口;
- 污物通道:独立回收医疗废物;
- 清洁通道:供医护人员及物资通行,实现洁污分流。
三、环境控制标准
-
空气质量
- 安装空气净化设备,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空气消毒≥2次/日,每次≥60分钟。
- 温度:22-26℃;湿度:40%-60%。
-
清洁与消毒
- 地面:每次透析后湿式清扫,污染区使用含氯500mg/L消毒液拖地,普通区用清水擦拭。
- 物体表面:清水擦拭,污染区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 床单等物品:一人一用一更换。
-
噪音与照明
- 控制噪音干扰,提供充足照明以保障操作安全。
四、设备与感染防控
- 基本设备:水处理机、供氧装置、负压吸引、急救设备(如除颤器)等。
- 消毒规范:
- 进入无菌组织的器械需灭菌,接触皮肤的器械需消毒,有创操作器械须一次性使用。
- 每月检测透析液及用水的细菌、内毒素指标,确保符合《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标准。
五、特殊区域管理
- 隔离治疗区:独立设置,配备专用设备及固定工作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 水处理间:地面需防水处理,推荐使用环氧树脂或PVC材质。
通过以上布局和管理措施,血透室可实现功能流程合理、洁污分区明确,有效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血透过程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预防常见并发症需要综合以下措施:
1. 低血压的预防
- 控制超滤速率和脱水量,避免单次超滤量超过干体重的5%;
- 透析前暂停降压药或调整剂量,透析中避免突然体位变化;
- 采用单纯超滤或调整透析液钠浓度,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2. 肌肉痉挛的预防
- 优化超滤参数,避免快速或过量脱水;
- 补充钙剂(如口服碳酸钙)或调整透析液钙浓度,纠正低钙血症;
- 局部热敷、按摩或注射高渗葡萄糖/生理盐水缓解症状。
3. 心律失常的预防
- 监测电解质(尤其是钾、钙),及时调整透析液成分;
- 控制透析中血压波动,避免使用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的药物。
4. 贫血的预防
- 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铁代谢指标,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
- 饮食中增加红肉、豆类等富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
5. 透析失衡综合征的预防
- 新入患者采用低效透析,逐步增加透析强度;
- 透析中输注高渗葡萄糖或甘露醇,减少脑水肿风险。
6. 感染的预防
- 严格消毒穿刺部位,使用一次性透析耗材;
- 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
7. 皮肤瘙痒的预防
- 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减少毒素蓄积;
- 局部涂抹保湿霜,避免刺激性清洁剂。
其他注意事项
- 透析前充分评估干体重,避免超滤不足或过度;
- 透析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异常症状。
通过上述措施,可有效降低血透并发症风险,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由医护人员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