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水质污染源分析
一、生活污染源
-
污水直排与管网缺陷
- 长春市建成区部分水体因雨污分流不彻底、污水溢流等问题,导致永春河、柴户张暗渠等水体返黑返臭。雨天时污水直接进入沟渠,形成排污沟。
- 部分区域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加剧水体污染。
-
黑臭水体治理不彻底
- 2018年长春市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后,因长效管控机制缺失,后三家子沟、南溪湿地君子湖等水体再次出现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超标问题。
二、工业与农业污染
-
工业废水排放隐患
- 地表水国控断面监测显示,吉林省部分区域存在劣Ⅴ类水质断面,可能与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相关,但具体工业污染源在公开信息中未明确提及。
-
农业面源污染
- 地表水水源监测中,总磷、氨氮等指标超标现象(如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质为Ⅳ类)可能与农业化肥、畜禽养殖废水等面源污染有关。
三、水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 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 长春市部分区域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滞后于城市发展需求,导致污水收集处理率偏低。
- 地下水水源地部分监测点水质达标率较低,可能与管网渗漏、污水处理不彻底等问题相关。
四、管理与规划问题
- 长效管控机制缺失
- 黑臭水体治理后因监管松懈、生态补水不足等原因,部分水体水质持续恶化,如永春河段淤泥堆积、溶解氧浓度骤降。
- 饮用水水源地监测频次不足(如地下水水源地每半年监测一次),可能影响污染源动态监管。
五、其他潜在污染源
- 自然与气候因素
- 湖库型水源地因透明度低、叶绿素a浓度高(如新立城水库水质为Ⅴ类),可能与藻类爆发等生态失衡现象相关。
总结:吉林省水质污染源以生活污水直排、管网缺陷和基础设施滞后为主,叠加农业面源污染及管理机制漏洞。治理需优先完善雨污分流体系、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并强化长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