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司要求孕妇离职时,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协商或维权:
一、明确法律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孕妇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受法律保护,用人单位不得以怀孕为由解除劳动合同。若公司强制要求离职,可能涉及以下法律责任:
-
继续履行合同 :劳动者可要求公司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
-
经济赔偿 :若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可要求支付赔偿金,赔偿金为每工作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
-
特殊保护措施 :用人单位不得因怀孕降低工资、调整岗位或解除劳动合同,若违反规定需承担相应责任。
二、协商原则与步骤
-
保持冷静沟通
与人力资源部门或直接上级坦诚沟通,表达对孕期权益的重视,避免情绪化冲突。可要求公司说明强制离职的具体原因。
-
明确赔偿方案
根据工作年限、工资水平等因素,协商确定经济补偿金金额。同时可要求公司支付:
-
孕期工资:按实际出勤天数计算,不得以绩效、工龄等为由降低;
-
生育津贴:生育津贴按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直至产假结束。
-
-
书面协议
将协商结果以书面形式固定,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包括工作安排、薪资待遇、离职时间等条款。
-
保留证据
留存协商记录、邮件、录音等材料,以备后续仲裁或诉讼使用。
三、协商失败后的维权途径
-
劳动仲裁
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或支付赔偿金。仲裁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益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
法律诉讼
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在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过程中可主张双倍赔偿金(即经济补偿金的两倍)。
-
其他救济措施
-
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要求介入调查;
-
申请支付令,要求公司立即支付拖欠工资或赔偿金。
-
四、注意事项
-
避免自行离职 :自行离职可能失去维权资格,且无法主张赔偿金;
-
关注公司政策 :部分公司可能提供灵活解决方案,如调整岗位至哺乳期结束,可结合自身情况协商。
通过以上步骤,可有效维护孕妇的合法权益,降低因职场歧视导致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