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边牧咬到后,立即挤出污血并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是最关键的第一步,随后需酒精或碘伏消毒并尽快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疫苗或破伤风针。若伤口较深、出血不止或出现红肿化脓,需紧急注射免疫球蛋白并缝合处理。
快速挤出伤口污染血液可降低病毒和细菌感染风险,肥皂水清洗能有效破坏狂犬病毒等病原体活性。冲洗时需从伤口中心向外旋涡式冲刷,避免残留唾液附着。完成初步处理后,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避免直接按压止血以防挤压加重组织损伤。医用酒精消毒需避开黏膜或眼周,儿童可改用刺激性较小的碘伏。
前往医院时需携带犬只疫苗接种记录,若无法确认犬只健康状态,应在24小时内完成狂犬疫苗首针注射。医生会根据咬伤部位(如头面部高风险区)及伤口深度决定是否追加免疫球蛋白。破伤风针需在受伤后24-72小时内完成接种,超过一周则失去预防价值。
观察犬只后续10日内的精神状态与进食情况,若出现异常死亡需立即上报疾控中心。受伤者需每日监测体温及伤口变化,出现红肿热痛或发热需复查抗感染治疗。咬伤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或饮酒,防止免疫系统负担加重。
预防犬类咬伤需注意不直视边牧眼睛、不伸手争夺其玩具,尤其在护食或哺乳期保持安全距离。遭遇犬只攻击时用衣物包裹手臂格挡,优先保护头颈部。日常与边牧互动时需引导其养成稳定性格,避免过度激发牧羊本能导致的扑咬行为。
正确处理犬咬伤需把握急救黄金时间,结合医学评估与规范疫苗接种,从根本上阻断病毒传播链。与宠物建立良性互动模式,能最大限度避免此类意外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