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环境下预防热痉挛的核心在于及时补充电解质、科学降温及调整活动强度。热痉挛主要由大量出汗导致水盐失衡引发,表现为肌肉疼痛、强直性痉挛,严重时可进展为热射病。以下分点详述预防措施:
-
电解质优先补充:大量出汗时避免单纯饮水,应选择含钠、钾的运动饮料或淡盐水(每500ml水加1-2克盐)。儿童和户外工作者需每15-20分钟补充100-200ml含盐液体,切忌一次性过量饮用。
-
阶梯式物理降温:脱离高温环境后,先用温水(非冰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部位,再逐步过渡到空调环境。若体温持续升高,可采用冷水浸浴(水温25℃左右),但需避免骤降导致寒战。
-
活动时段与着装优化:避开10:00-16:00的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选择浅色、宽松的棉麻衣物。运动时佩戴宽檐帽和防晒霜,每30分钟到阴凉处休息5分钟。
-
饮食与适应性训练:日常增加富含电解质的食物(如香蕉、菠菜),避免高糖和酒精饮料。长期暴露高温者需进行1-2周热适应训练,逐步延长户外时间。
-
高危人群特殊防护:儿童、肥胖者及慢性病患者需格外关注早期症状(头晕、多汗、注意力涣散),室内保持26℃左右恒温,必要时使用除湿设备。
提示:一旦出现肌肉抽搐或腹痛,立即停止活动并补充电解质。若30分钟内未缓解或伴意识模糊,需紧急就医。预防胜于治疗,科学补盐和分段降温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