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环境下出现热衰竭需立即采取降温、补液和医疗干预等综合措施,核心要点包括: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物理降温结合药物辅助治疗,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以防恶化。
-
脱离高温环境并物理降温
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多余衣物,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若体温超过38.5°C,可配合温水擦拭全身促进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直接降温导致寒战。 -
补液与电解质平衡
轻度患者可口服含盐饮料(如运动饮料或口服补液盐),重度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注意监测尿量及颜色,若出现少尿或无尿,需警惕肾功能损伤。低钾血症者可补充氯化钾注射液,但需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 -
药物与医疗支持
抽搐时使用地西泮镇静,恶心呕吐可服用胃复安。若出现血压骤降或心力衰竭,需静脉注射多巴胺或利尿剂(如呋塞米)。昏迷患者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吸氧,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
预防与后续观察
治疗期间每小时监测体温、心率和血压,警惕热射病前兆(如意识模糊或持续高热)。恢复后24小时内避免重返高温环境,日常需穿戴透气衣物,定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
热衰竭及时处理可完全康复,延误则可能危及生命。夏季户外活动前应熟悉防暑知识,随身携带急救药物,高危人群(如儿童、老人)需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