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野狗咬伤后即使未破皮、未出血,也需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接触部位15分钟以上,并48小时内接种狂犬疫苗。皮肤表面可能存在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破损,病毒可通过唾液接触传播,任何抓咬接触都应视为暴露风险。
-
彻底清洁与消毒
挤压伤口周围组织促进潜在污染物排出(即使无可见伤口),流动水冲洗时配合碱性肥皂交替揉搓,重点处理毛发覆盖处及皮肤褶皱部位。若皮肤仅发红无破损,仍需用75%酒精或碘伏擦拭,观察是否有刺痛感(间接判断表皮损伤程度)。 -
暴露等级评估与医学介入
按照WHO标准,完整皮肤接触动物唾液属于Ⅱ级暴露,需接种疫苗;若存在轻微压痕或淤青,可能升级为Ⅲ级暴露,需加注免疫球蛋白。建议12小时内携带野狗特征记录(外形、地点、行为异常情况)至疾控中心或急诊科,由医生通过荧光抗体法检测判定风险。 -
疫苗接种必要性
狂犬病致死率接近100%,潜伏期通常1-3个月。即便野狗外观健康,仍可能携带病毒。我国采用“5针法”或“2-1-1”程序,首针应在24小时内完成,延迟接种可能导致免疫失败。接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及使用免疫抑制剂。 -
后续观察与预防
清洗后72小时内持续观察接触部位是否出现红肿、麻木或蚁行感,同时留意野狗去向(若能捕获可送检终止疫苗接种)。10日观察法不适用于无法追踪的流浪动物,不可替代疫苗注射。完成全程免疫后,建议检测中和抗体浓度是否达0.5IU/mL以上。
处理全程需保持创面干燥透气,避免包扎或使用药膏覆盖。我国2021-2030年狂犬病防控计划强调,所有可疑暴露均应启动预防处置,不可存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