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野狗咬了即使没有肉眼可见的伤口,仍有较低概率感染狂犬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具体风险取决于皮肤完整性、唾液接触情况和野犬健康状况。黏膜接触、皮肤破损或免疫低下人群需特别警惕,建议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彻底清洗接触部位、48小时内接种疫苗、密切观察10日犬只状态。
关键风险因素
-
皮肤屏障完整性
- 肉眼不可见的微小擦伤、角质层薄弱区域(如指尖、嘴唇)可能成为病毒入口。
- 唾液接触黏膜(如眼睛、口腔)感染概率显著高于皮肤接触。
-
病毒暴露程度
- 狂犬病毒通过唾液传播,若野犬处于发病期,其唾液病毒载量更高。
- 接触时长超过10秒或反复摩擦皮肤会增加风险。
-
个体差异
- 儿童、老年人或免疫功能受损者更易感染。
- 未接种过狂犬疫苗者需优先评估暴露等级。
标准化处理流程
-
现场紧急处理
- 用肥皂水连续冲洗15分钟,水流需覆盖全部接触面。
- 使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避免挤压伤口。
-
医学评估要点
- 医生通过皮肤完整性检测(如酒精擦拭疼痛试验)判断是否存在隐性破损。
- 根据WHO暴露分级标准,II级暴露(无出血的皮肤损伤)需接种疫苗。
-
后续监测与干预
- 观察犬只10日内是否死亡,存活则排除狂犬病可能。
- 接种程序包括当日、第3/7/14/28天共5剂疫苗。
特殊注意事项
- 破伤风风险:犬齿可能携带破伤风梭菌,深部组织接触需接种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 心理干预:约30%人群会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建议进行心理疏导。
若无法确认野犬健康状况,应默认按最高风险处理。任何疑似暴露后都需在24小时内启动预防措施,延误将大幅增加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