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醛缩酶B基因突变导致果糖代谢障碍。患者摄取果糖后会出现低血糖、呕吐、腹痛等症状,长期摄入果糖还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及生长发育障碍。此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通过严格限制含果糖食物的摄入来控制病情。
发病机制
-
基因缺陷: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由于醛缩酶B基因突变,导致B型醛缩酶缺乏或活性降低,使果糖无法正常代谢。
-
代谢障碍:果糖在体内积累,无法转化为葡萄糖,导致细胞内1-磷酸果糖堆积,损害细胞功能,影响肝肾等器官的正常运作。
临床表现
-
急性症状:进食含果糖食物后出现低血糖、呕吐、腹痛、出冷汗甚至惊厥、昏迷等症状。
-
慢性症状:长期摄入果糖会导致食欲不振、腹泻、黄疸、腹水、肝大及代谢紊乱,影响生长发育。
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等进行诊断,如静脉果糖耐受性试验等。
-
治疗方法:主要是饮食控制和对症处理,避免摄入含果糖的食物和药物,并在急性期给予葡萄糖等对症治疗。
预防与管理
-
饮食管理:严格控制含果糖食物的摄入,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
定期复查: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生化指标和肝肾功能,以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罕见遗传病,早期发现和科学管理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