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昏迷,又称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或昏迷。处理肝昏迷需要迅速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去除诱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等。
1. 明确诊断
肝昏迷的典型症状包括性格改变(如抑郁或急躁)、行为异常(如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睡眠习惯改变(如白天嗜睡、晚上兴奋)、肝臭味、扑翼样震颤等。确诊需结合血氨水平升高和脑电图异常。
2. 去除诱因
及时识别并去除肝昏迷的诱因至关重要,如感染(肺炎、腹膜炎等)、便秘、高蛋白饮食、低血糖等。控制感染、保持大便通畅是预防病情加重的重要措施。
3. 营养支持
在肝昏迷的治疗中,营养支持尤为关键。应控制高蛋白饮食,每日蛋白摄入量不宜超过70克,病情严重时控制在20克以内,并逐渐增加。保证每日热量摄入不少于1200~1600大卡,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避免低血糖诱发脑病。
4.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减少肠道氨生成和吸收的药物(如乳果糖、杜密特),以及促进氨代谢的氨基酸制剂。需纠正电解质紊乱,避免使用镇静类药物,防止加重昏迷。
5. 预防措施
预防肝昏迷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控制肝功能损害。肝硬化患者应定期检查,避免便秘和高蛋白饮食,同时注意感染的控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诱发因素,有助于降低肝昏迷的发生风险。
总结
肝昏迷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迅速诊断和处理。及时去除诱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是主要处理措施。预防方面,控制感染、避免便秘和高蛋白饮食尤为重要。如出现肝昏迷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