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感染途径
- 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是主要致病菌,通过腹腔内结核病灶(如肠结核、输卵管结核)直接蔓延或血行播散感染腹膜。
- 高危人群: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1:2),可能与盆腔结核逆行感染有关。
2. 病理分型
根据腹膜病变特点分为三类:
- 渗出型:腹膜充血、水肿,腹腔积液为草黄色渗出液,常见于疾病早期。
- 粘连型:腹膜增厚、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肠粘连甚至肠梗阻,是较常见的类型。
- 干酪型:以干酪样坏死为主,易形成结核性脓肿或瘘管,病情较重。
3. 临床表现
- 全身症状:低热、盗汗、乏力、消瘦,部分患者出现弛张热或稽留热。
- 腹部症状:
- 持续性隐痛或钝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
- 腹胀、腹水(少量至中量)。
- 腹壁柔韧感(揉面感),是粘连型的典型体征。
- 腹部包块(粘连型或干酪型常见)。
- 并发症:肠梗阻、肠穿孔、腹腔脓肿等,需紧急处理。
4.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腹水检查(ADA升高、结核杆菌检测)、结核菌素试验(PPD)、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等。
- 影像学检查:超声、CT、X线等可发现腹膜增厚、肠粘连或腹水。
- 腹腔镜检查:直接观察腹膜病变,是确诊的金标准之一。
5. 治疗方案
- 抗结核治疗:早期、联合、足量用药,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疗程至少12-18个月。
- 对症支持:腹水较多时穿刺引流,肠梗阻需胃肠减压,营养不良者补充蛋白质。
- 手术治疗:适用于肠穿孔、肠梗阻、腹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需结合抗结核治疗。
6. 预防与预后
- 预防:早期治疗腹腔外结核(如肺结核),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
- 预后:规范治疗下多数患者可痊愈,但延误诊治或合并严重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
若出现持续发热、腹痛、腹胀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综合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