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生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是一种在妊娠末期至产后6个月内首次发生的心肌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
1. 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可能会侵袭心肌细胞,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心肌损伤。
2. 自身免疫因素
妊娠期间,女性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发生变化,可能产生自身抗体,攻击心肌细胞,导致心肌功能障碍。
3. 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心肌病病史的女性,在围生期发生心肌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4. 内分泌紊乱
孕期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显著,如雌激素、孕激素、泌乳素等,这些激素的失衡可能影响心肌代谢和功能。
5. 营养不良
孕期营养摄入不足,缺乏某些重要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1、硒等)和矿物质,可能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
6. 血流动力学改变
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心脏负荷显著增加,如原本心脏功能稍弱,可能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进而引发心肌病。
7. 其他因素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睡眠不足、过度劳累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8. 多胎、多产、高血压
多胎或多胎妊娠发生率增加,多胎或多胎妊娠发生率高于初产妇,且患有先兆子痫和高血压的患者发生围产期心肌病的倾向更高。
9. 贫血
贫血也是围生期心肌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10. 年龄
围产期心肌病发病与年龄相关,30岁之后的女性发病率较高,且>40岁的患者发病率是<20岁的10倍。
围生期心肌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包括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其他生活习惯因素等。对于孕妇来说,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营养状况,有助于预防围生期心肌病的发生。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