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生期心肌病的治疗药物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个体化选择,不存在绝对 “最管用” 的药物,常用药物如下:
- 改善心功能药物
- 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等。呋塞米可通过抑制肾脏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快速减轻心脏负担,缓解肺水肿和外周水肿症状;螺内酯则是保钾利尿剂,能在排水排钠的保留体内的钾离子,常与呋塞米联合使用,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缬沙坦等。ACEI/ARB 类药物可抑制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改善心肌重构,从而改善心功能。但在孕期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故产后使用更为合适。
- 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这类药物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顺应性,长期使用能改善心肌重构,提高患者生存率。使用时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
- 抗凝药物:由于围生期心肌病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常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进行抗凝治疗。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发挥抗凝作用,使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 2.0 - 3.0 之间;低分子肝素则具有出血风险相对较低、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等优点,可根据患者体重确定剂量,皮下注射给药。
- 正性肌力药物:对于病情严重、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等。地高辛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改善心力衰竭症状。但使用时需注意监测血药浓度,防止洋地黄中毒。
围生期心肌病患者的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心功能状态、血压、心率、是否存在并发症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在治疗期间需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