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养老金的计算方式因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我国,主要存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种制度,其养老金的计算方法分别如下: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
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为基础养老金 =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 2 × 缴费年限 × 1%。其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本人平均缴费指数。本人平均缴费指数是个人实际的缴费基数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的历史平均值,低限为0.6,高限为3。
-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公式为个人账户养老金 = 个人账户储存额 ÷ 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确定,50岁为195个月,55岁为170个月,60岁为139个月。
-
过渡性养老金:对于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还需要考虑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公式为过渡性养老金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 统账结合前的缴费年限 × 过渡系数。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
基础养老金:由中央政府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基础上,地方政府可适当提高标准并加发年限基础养老金,以提高待遇水平。
-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目前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参保人死亡时,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总的来说,退休后养老金的计算涉及多个因素,包括缴费年限、缴费基数、退休年龄等。因此,建议参保人员在临近退休时向当地社保机构咨询具体的计算方法和领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