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杀菌法的名称源于其发明者——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姓氏。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发明者背景
- 路易·巴斯德是19世纪著名的法国科学家,他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发现微生物导致发酵和疾病的理论。
- 1864年,巴斯德为了解决葡萄酒和啤酒变酸的问题,开发了一种通过低温加热杀死有害微生物的方法,从而延长了这些饮品的保质期。这一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牛奶等食品中,以预防结核病等疾病的传播。
2. 名称的由来
- 在英语中,这种方法被称为 Pasteurization,直接取自巴斯德的姓氏 Pasteur。
- 中文翻译时,将其姓氏音译为“巴氏”(与“Pasteur”发音相近),而“杀菌”则是对其功能(杀灭微生物)的意译。因此合称为“巴氏杀菌”。
3. 技术原理
- 巴氏杀菌通过将液体(如牛奶)加热到60–85°C并保持一段时间,有效灭活大部分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同时保留食品的营养和风味。相较于高温灭菌,巴氏杀菌的低温处理减少了对食品品质的破坏。
4. 历史影响
- 这一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善了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在没有现代冷藏技术的19世纪,显著降低了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风险。时至今日,巴氏杀菌仍是乳制品、果汁等行业的核心工艺。
总结
“巴氏杀菌”的名称直接致敬了其发明者路易·巴斯德,体现了科学发现与人物命名的紧密联系。中文通过音译与意译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了发明者的荣誉,也清晰传达了技术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