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义齿基牙的选择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围绕基牙的牙体、牙根、牙周组织、牙髓活力以及位置等方面。以下是详细说明:
1. 牙冠条件
- 高度适宜:临床牙冠的高度应足够,以便进行固位体的预备和固位。如果牙冠有缺损,可通过桩核修复来增强其固位能力。
- 形态正常:牙冠形态应基本正常,不影响固位体的固位形预备。
- 牙冠缺损处理:对于缺损面积较大的牙冠,如果能够通过桩核修复恢复其形态和强度,仍可考虑作为基牙。
2. 牙根条件
- 稳固性:牙根应稳固,无病理性松动。
- 多根牙优先:多根牙提供更好的支持力,是理想的选择。
- 根管治疗后的处理:死髓牙经根管治疗后牙体可能变脆,需评估牙根的强度是否足以承担固定桥的负荷。
3. 牙周组织条件
- 健康状态:牙周组织需健康,牙龈无进行性炎症,牙周膜无炎症,根尖周无病变。
- 牙槽骨吸收限制:牙槽骨吸收不得超过根长的1/3,且为停滞性水平吸收。
- 松动牙的处理:对于因牙周病导致松动的牙,可根据牙周病矫形治疗的原则,设计多基牙固定桥。
4. 牙髓条件
- 有活力的牙髓最佳:活髓牙的基牙性能更优。
- 根管治疗后的观察:如果牙髓已有病变,需进行彻底的根管治疗,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确认不会影响修复效果后方可作为基牙。
5. 基牙位置条件
- 轴向位置正常:基牙的轴向位置应基本正常,无过度倾斜或扭转错位,以免影响固位体的制备及基牙间的共同就位道。
6. 禁忌症
- 缺牙区范围过大:如果缺牙区太大,基牙的支撑力可能不足。
- 咬合间隙过小:咬合间隙过小会导致桥体容易折断。
- 夜磨牙症:夜磨牙产生的咬合力可能超过固定义齿的承受极限,造成损伤。
- 牙周病未治疗:未经治疗的牙周炎会加重炎症,影响修复效果。
- 拔牙后时间不足:拔牙后至少需等待3个月,待牙槽骨吸收稳定后再进行修复。
通过以上条件的综合评估,才能确保固定义齿的修复效果和使用寿命。如需进一步了解,请参考专业口腔医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