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野狗咬伤后必须立即就医,无论伤口大小均需紧急处理。野狗可能携带狂犬病毒、破伤风杆菌等病原体,伤口感染风险极高,且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接近100%,因此及时注射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是唯一有效预防手段。
-
狂犬病暴露风险需优先处置
狂犬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咬伤后病毒会沿神经侵入中枢系统。即使伤口未出血,表皮破损仍属于Ⅱ级暴露,需彻底冲洗伤口并接种疫苗;若出血则属于Ⅲ级暴露,必须加注免疫球蛋白。临床数据显示,72小时内完成首针疫苗接种可有效阻断病毒,延误治疗将大幅增加发病风险。 -
伤口处理分秒必争
立即用肥皂水交替冲洗15分钟以上,冲洗时挤压伤口周围组织促进污染物排出。避免用嘴吸吮或自行包扎伤口,酒精/碘伏仅能辅助消毒,无法替代专业清创。急诊科医生会根据咬伤部位(头面部、四肢等)评估神经损伤风险,必要时进行外科清创或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
疫苗接种方案需科学规范
我国采用“5针法”或“2-1-1”接种程序,首针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对于严重咬伤或免疫缺陷者,还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疫苗接种期间需忌酒、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 -
警惕后续感染并发症
约35%的动物咬伤会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化脓或发热。破伤风梭菌感染潜伏期3-21天,未规范接种破伤风疫苗者需追加注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恐惧、失眠等症状,需心理科介入干预。
请务必前往有犬伤处置资质的医院,普通门诊可能缺乏免疫球蛋白储备。即使野狗事后确认健康,狂犬疫苗的接种程序也不可中断,该病潜伏期可达数月,切勿存侥幸心理。任何延误都可能付出生命代价,这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医疗紧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