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治疗需根据体温和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38.5℃以下优先物理降温(温水擦拭、多饮水),超过38.5℃可遵医嘱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若伴随咳嗽、扁桃体红肿等症状需结合抗感染治疗,持续发热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
物理降温:适用于低热或暂时无法用药的情况。用温水(非酒精或冰水)擦拭腋下、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促进散热;同时多喝温开水或淡盐水,避免脱水。避免捂汗或穿过多衣物,以免阻碍散热。
-
药物干预: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常见药物包括布洛芬(适用于成人及6个月以上儿童)和对乙酰氨基酚(孕妇及肝病患者慎用),需严格按剂量间隔服用,避免混合用药或超量。
-
病因治疗:若发热由细菌感染(如扁桃体炎、肺炎)引起,需配合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类);病毒感染(如流感)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但需明确诊断后使用。自行用药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
就医指征:发热超过3天无缓解,或出现意识模糊、皮疹、呼吸困难、持续呕吐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更应警惕并发症,避免依赖家庭处理。
发热是身体对抗感染的信号,合理降温的同时需关注病因。科学治疗的核心在于“对症+对因”,盲目退烧或拖延都可能加重风险,及时医疗评估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