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野狗咬了即使没有明显伤口,仍需立即进行医学处理。关键在于皮肤完整性评估、狂犬病暴露风险判断以及预防性措施启动。以下是核心要点:
-
皮肤状态评估
肉眼未见伤口不代表皮肤无损伤。需重点检查:- 接触部位是否有微小擦伤或抓痕(尤其指甲划过处)
- 黏膜暴露(如唾液接触眼睛、口腔等)
- 衣物覆盖区域的隐蔽性破损。可用酒精棉球擦拭疑似部位,若出现刺痛感则提示表皮损伤。
-
野狗状况判断
- 健康状态观察:若野狗出现流涎、攻击性强等狂犬病症状,风险极高。
- 是否捕获动物:无法追踪犬只时,默认按最高风险处理。
- 暴露等级划分:WHO将无出血的皮肤接触列为Ⅱ级暴露,需接种疫苗;黏膜接触则属Ⅲ级暴露,需加注免疫球蛋白。
-
紧急处理步骤
- 清洗消毒:立即用肥皂水冲洗接触部位15分钟,再用碘伏消毒。
- 疫苗接种:24小时内接种首针狂犬疫苗,后续按程序完成4-5针注射。
- 被动免疫:Ⅲ级暴露者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特别提示:狂犬病潜伏期可短至数日,一旦出现症状致死率近100%。即使未发现伤口,任何可疑接触都应视为潜在暴露,建议2小时内到疾控中心或急诊科进行专业评估。疫苗接种越早,阻断成功率越高,切勿因侥幸心理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