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引起中暑,尤其在高温、高湿、强热辐射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会导致核心温度异常升高,引发头痛、恶心甚至器官损伤等严重后果。中暑分为轻症(如热痉挛)和重症(如热射病),且老年人、儿童等群体风险更高,但通过科学预防可有效避免。
高温引发中暑的机制
当环境温度超过人体散热能力时,汗液蒸发受阻,热量积聚导致体温飙升。若同时存在高湿度、通风不足或剧烈运动,中暑风险将显著增加。例如,闷热室内或密闭车内即使温度未达极端也可能引发中暑。
中暑的典型表现
- 先兆阶段:头晕、口渴、多汗,体温略高;
- 轻症中暑:体温升至38.5℃以上,伴面色潮红或苍白;
- 重症中暑:热射病体温超40℃,可能出现昏迷或多器官衰竭,需立即就医。
高危人群与场景
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劳动者更易中暑。高温天气下长时间劳作、不适当运动或未及时补水均为常见诱因。值得注意的是,傍晚高温未退时外出活动仍可能中暑。
科学预防措施
- 补水优先:每小时饮用500-1000ml凉水,避免含糖或酒精饮料;
- 环境降温:使用空调或风扇,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正午外出;
- 穿戴防护:选择浅色宽松衣物,搭配遮阳帽、防晒霜;
- 适应训练:逐步增加高温暴露时间,提升耐热能力。
急救关键步骤
一旦发现中暑,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降温,补充含电解质饮品。若出现意识障碍或高热,需紧急送医。切勿忽视早期症状,避免延误治疗。
夏季高温中暑可防可控,关键在于提前识别风险、科学降温并及时干预。关注气象预警,合理调整作息,才能安全度过炎炎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