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纤颤是一种恶性心律失常疾病,会导致心脏骤停并在数分钟内危及生命,黄金抢救时间仅4-6分钟。其核心特征为心室肌无规律颤动,丧失有效泵血功能,患者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需立即使用AED除颤并实施心肺复苏。高危人群包括冠心病、心肌病患者及有猝死家族史者。
关键病理机制与诱因包括:
-
心脏基础疾病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约占60%)、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导致心肌电活动紊乱,心室肌复极异常引发折返激动。暴发性心肌炎因心肌细胞水肿也会诱发纤颤。 -
电解质失衡与药物因素
重度低钾血症(血钾<2.5mmol/L)或低镁血症会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增加异位起搏点活性。过量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可能引发致心律失常作用。 -
急性应激与代谢异常
触电(电流直接干扰心脏电传导)、严重失血性休克、低温(体温<28℃)、酸中毒(pH<7.2)等情况会破坏心肌细胞膜稳定性,触发室颤。
急救与长期管理要点:
- 院前急救:发现患者倒地后立即启动生存链——拨打急救电话、实施胸外按压(100-120次/分钟)、尽快使用AED分析心律并除颤(首次放电能量200J),每延迟1分钟除颤,存活率下降7%-10%。
- 院内治疗:持续心电监护下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纠正电解质紊乱。植入ICD(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可降低复发风险,二级预防中ICD植入可使死亡率降低50%。
-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吸烟者室颤风险增加2倍)、控制体重(BMI>30需减重)、避免过度运动(尤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定期监测血压、血脂。
识别早期预警信号至关重要:不明原因晕厥、突发心悸伴濒死感、心电图显示多形性室性早搏或短阵室速时,需立即进行心脏评估。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复查动态心电图与心脏超声,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筛查遗传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