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全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 累计惠及超100万人次, 医保基金整体运行安全可控, 北京、广西等地报销政策大幅减轻患者负担,最高报销金额达3万元,政策助力优化生育支持体系,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我国于2023年起加速推进辅助生殖技术医保覆盖进程,目前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落实相关政策,通过科学制定支付标准与限定报销次数,确保基金安全与可持续性。例如,北京率先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覆盖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核心环节,参保人最高可报销超万元;广西明确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分别按70%、50%比例报销,年度报销总金额约4.51亿元;湖南、无锡、山东等地则细化支付范围与限制条件,如限定人工授精、取卵术等最高报销2次/人,且设定组织活检、胚胎培养等项目的加收自付比例。与此多地配套推出生育津贴与新生儿医保预登记服务,进一步提升参保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实施后,全国辅助生殖门诊量显著增长,北京相关门诊量激增30%以上,无锡市5家试点医院患者咨询量创历史新高。尽管政策优化仍面临区域报销额度差异与隐性成本等挑战,但通过持续动态调整医保支付结构与强化监管,目前已基本实现医疗保障效益与基金安全的平衡。未来,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政策覆盖面与服务质量或将进一步优化,持续助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