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按病种收费是指针对特定疾病制定固定支付标准,参保患者按病种享受“一口价”结算,避免过度医疗,实现医保、医院、患者三方共赢。
按病种收费的核心是针对不同疾病设定明确的总费用限额,覆盖诊断、治疗、药品及耗材等全程费用。例如,急性阑尾炎手术若纳入按病种收费,无论患者实际消耗多少资源,医保和患者均按统一标准付费(如1万元),超出部分由医院承担。这一模式通过标准化定价规范诊疗行为,防止医院以检查或药品牟利。
与传统按项目收费相比,按病种收费具有多重优势:
- 患者减负:取消入院报销起付线,报销比例更高,且出院结算更便捷。例如,上海等地试点中,患者实际自付费用下降10%以上。
- 医院增效:倒逼医疗机构优化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药品和检查。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病种付费医院耗材浪费降低30%,运营效率提升。
- 医保控费:全国超393个统筹地区实现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或DIP(病种分值付费)全覆盖,覆盖95%病种,控费成效显著。2025年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纳入按病种付费,进一步压缩不合理支出。
执行细节需注意:
- 医院与患者需签订协议,明确诊疗路径,若出现严重并发症可退出按病种结算,转为传统按项目收费。
- 技术层面,上海等地建立智能评审系统,对复杂病例单独评估,避免误判。
- 病种选择需兼顾常见性与可操作性,如国家医保局首批推荐130种病种,优先覆盖手术、中医药治疗等成熟领域。
医保按病种收费是深化医改的关键举措,通过系统性重塑支付规则,推动医疗机构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最终惠及全民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