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公式的核心是通过“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组合计算病种分值(RW),再结合结算点值确定支付标准,实现医保基金的精准分配与控费目标。其核心公式为(为病种平均费用,为全部病例平均费用,为放大倍数),并辅以等级系数、辅助目录系数等动态调节机制。
-
基础公式与病种分组逻辑
病种分值计算以历史费用数据为基础,核心病种与综合病种的分值通过基准病种法确定。例如,基准病种(如急性阑尾炎手术)设为1000分,其他病种分值按次均费用比例换算,公式为。分组时,病例数≥15例的入核心病种,其余聚类为综合病种。 -
动态调节机制
- 等级系数: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通过系数调节分值,例如三级医院系数通常高于基层医院,但基层病种实行同分值支付以推动分级诊疗。
- 辅助目录校正:对费用差异大的病种(如CV值>0.7),通过疾病严重程度、并发症等辅助目录系数校正,公式为(为分型病例平均费用)。
- 偏差病例处理:实际费用超出标准2倍或低于0.5倍的病例,按偏差系数调整分值,例如超低费用病例分值为。
-
结算与清算规则
医疗机构月度预结算公式为,其中支付标准=。年终清算时,点值根据医保基金总额与总分值动态调整,确保总额不超预算。
提示:DIP公式设计兼顾公平性与灵活性,但需注意病种目录动态更新及地方政策差异对实际计算的影响。医疗机构应优化病案质量与成本管理以适配支付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