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病理检查没发现明显问题却还要做免疫组化,是因为免疫组化能提供更精准的疾病信息。它就像给细胞做“标记定位”,让医生能更清楚地看到病变细胞的真实特征。
-
明确肿瘤的良恶性边界:有些肿瘤细胞形态与正常细胞十分相似,仅靠常规病理切片难以判断。免疫组化可通过检测特定蛋白标记物,精准区分良性与恶性病变,避免漏诊或误判。例如,某些早期癌变细胞可能在HE染色下隐匿,而免疫组化能精准定位恶性信号。
-
锁定转移肿瘤的“老家”:若发现转移灶但来源不明,免疫组化可借助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追溯原发肿瘤部位。例如,锁骨上淋巴结的转移性腺癌,通过TTF1和NapsinA标志物可明确为肺来源,指导后续治疗。
-
指导个性化治疗决策:免疫组化能检测肿瘤细胞的关键分子特征。如乳腺癌中HER2阳性提示靶向药物适用性;淋巴瘤中CD20检测则关联免疫疗法选择。这些信息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
-
评估预后风险:某些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侵袭性、生长速度及复发概率直接相关。例如,Ki-67增殖指数高的肿瘤可能进展更快,需更积极的干预措施。
-
发现隐匿微小病灶:部分早期转移灶或微小浸润可能超出HE染色的检测范围,而免疫组化能通过高敏感标记物揭示病理切片难以捕捉的细微病变,避免治疗盲区。
免疫组化并非“万能”,但其分子层面的解析能力显著提升了诊断准确性。面对医生建议时无需恐慌,积极配合即可通过更精细的检测为健康争取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