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小病大治”的过度治疗现象,本质是医疗机构为牟利而违背诊疗规范的行为,不仅加重患者经济负担,更可能引发健康风险。 其核心问题包括超范围诊疗、滥用高价检查、诱导不必要手术等,需通过法律监管、行业自律与患者教育共同遏制。
-
超范围诊疗与利益驱动
部分医院为创收,超出执业许可范围开展业务。例如皮肤科违规治疗性病,使用非必要的“胶原蛋白埋植”“血浆疗法”等高价项目,单次收费超8万元。此类行为直接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面临最高10万元罚款及吊销执照风险。 -
检查泛滥与资源浪费
过度依赖高端设备检查常见病,如扁桃体炎患者被强制进行CT扫描,费用达常规检查的9倍。卫生部明确要求三级医院CT检查阳性率需≥70%,但实际大量检查用于无症状人群,既增加辐射致癌风险,又推高医疗成本。 -
治疗手段的“加码”陷阱
轻症患者常被诱导接受激进治疗,如胆结石手术中附加无指征的肝活检,费用飙升数万元;或类风湿患者超剂量使用抗癌药甲氨蝶呤(超标准32倍),导致肝肾功能衰竭死亡。这类行为因违反诊疗指南,医疗机构需承担80%以上赔偿责任。 -
法律与监管的应对措施
《医师法》明文禁止过度医疗,违者最高罚款3万元;国家医保局近年通报多起三甲医院违规案例,要求退还不合理收费。患者可通过医疗损害鉴定维权,但需注意举证难度大、周期长的问题。
提示: 就医时主动要求医生说明检查/治疗的必要性,保留收费单据;对复杂方案可寻求第二诊疗意见。医疗行业需回归“适度医疗”原则——以最小伤害、最低成本解决患者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