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失代偿是一种心脏功能无法满足身体需求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包括左心衰、右心衰或全心衰。它通常由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引起,如心脏瓣膜病、冠心病等,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受损,进一步引发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
具体表现
- 呼吸困难: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随病情加重可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
- 水肿:从下肢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按压时出现凹陷。
- 乏力: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身体缺乏足够的氧气和营养,即使在休息后也难以缓解。
- 心悸:心跳加快、不规则或过强,患者感到心慌不适。
- 咳嗽:常因肺部淤血引起,尤其在夜间或平卧时加重。
治疗方法
- 控制诱因:如感染、心律失常、贫血等,及时使用抗生素或纠正电解质紊乱。
- 改善心功能:通过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使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负荷。
- 减轻心脏负荷:限制钠盐摄入,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促进多余水分排出,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休息。
- 防治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血栓栓塞,需定期翻身拍背,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
-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患者,可进行心脏移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或心脏瓣膜置换。
预防措施
- 合理饮食:遵循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的“三低”原则,避免高脂血症和肥胖。
- 定期体检: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及时了解心脏功能,预防失代偿的发生。
- 情绪调节: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精神负担。
通过以上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心脏失代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需进一步了解,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参考权威健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