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作用和禁忌时间
一、艾灸的核心作用
- 温经散寒: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寒湿引起的疼痛及关节不适。
- 行气通络:调节气血淤滞,改善经络不畅导致的头痛、腰痛等问题。
- 扶阳固脱:补充人体阳气,增强免疫力及抗病能力,缓解疲劳。
- 消瘀散结:消散局部瘀血,缓解肿块或结块(如乳腺增生)。
- 调节消化与情绪:改善胃肠功能(如胃痛、腹胀),缓解焦虑、失眠等情绪问题。
二、艾灸的禁忌时间及注意事项
(一)禁忌时间段
- 晚上(尤其睡前):可能导致阳气升发过度,引发烦躁、失眠。
- 空腹或饱食后:空腹易引起头晕或低血糖,饱食后影响消化功能。
(二)不适宜艾灸的时机
- 发热或炎症急性期:加重体内热邪,导致体温升高或炎症扩散。
- 孕妇腹部/腰骶部: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或早产风险。
- 皮肤敏感状态:如破损、感染、糖尿病皮肤病变时禁用,避免烫伤或感染。
(三)推荐艾灸时间
- 季节选择:
- 秋冬季:补益阳气,提高抗寒能力。
- 夏季:顺应自然阳气,祛除体内湿寒。
- 每日时段:
- 早晨(7-9点):助阳气升发,适合阳虚体质。
- 傍晚(15-17点):调和阴阳,缓解疲劳,但需避免睡前操作。
- 单次时长:每穴10-15分钟,每次选2-3个穴位为宜。
(四)其他禁忌
- 实热体质/阴虚火旺者:易加重口干、便秘等上火症状。
- 大血管、面部、眼部周围:避免直接施灸,防止烫伤或刺激敏感部位。
注意事项:首次艾灸建议咨询医生,根据体质定制方案;艾灸后注意保暖,适当补充温水,避免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