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瘘是口腔颌面部因外伤或手术损伤涎腺(唾液腺)或其导管,导致唾液异常外流至面颊皮肤的疾病。具体特征如下:
定义与发病机制
- 异常唾液通道
腮腺(最大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本应通过导管排入口腔,但损伤后形成异常通道,唾液直接经皮肤瘘口流出。 - 高发部位
主要发生在腮腺区,因其位置表浅易受创伤。
病因
- 外伤因素
包括面部摔伤、锐器刺伤、刀砍伤等直接损伤腺体或导管。 - 医源性损伤
腮腺区手术(如肿瘤切除)后导管损伤是主要原因,发病率可高达14%。
典型症状
- 瘘口与唾液流出
面部皮肤可见点状或切口瘘口,流出清亮唾液,进食时流量显著增加;感染时唾液变浑浊。 - 局部皮肤改变
长期唾液刺激导致瘘口周围皮肤红肿、糜烂或湿疹。 - 伴随症状
耳下或耳后区肿胀,可能伴波动感,穿刺可抽出清亮液体。
治疗与预后
- 保守治疗
适用于轻症,通过加压包扎、抑制唾液分泌药物促进自愈。 - 手术治疗
瘘管切除、导管重建等术式可根治,治愈率高。 - 并发症风险
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局部感染、全身感染甚至面神经麻痹。
预防措施
腮腺区外伤后及时清创缝合,手术中谨慎操作以避免导管损伤,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