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食管痉挛是一种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具有以下特点:
- 定义与发病机制:弥漫性食管痉挛是以高压型食管蠕动异常为动力学特征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疾病。病变主要在食管中下段,表现为高幅的、为时甚长的、非推进性的重复性收缩,致使食管呈串珠状或螺旋状狭窄,而上段食管及食管下括约肌常不受累。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食管神经肌肉变性、精神心理因素、感觉异常、食管黏膜刺激、炎症及衰老等有关。
- 临床表现
- 胸痛:是最具特征性的症状,见于 80%-90% 的患者。疼痛位于胸骨后并向背及肩胛骨区域放射,酷似 “心绞痛”,疼痛轻重不等,可相当剧烈,有时需用麻醉药才能缓解。疼痛不一定与吞咽动作有关,有时可为进食过热或过冷液体所诱发。
- 吞咽困难:发生率占 30%-60%,可缓慢或突然发生,患者感觉食管中下段梗阻或下咽困难,多为间歇性,进食固体及液体食物均有吞咽困难,过冷或过热饮食更易诱发。
- 反食:食管内滞留的大量食物和唾液可反流至口中及鼻咽部,反食后胸痛可缓解,但也可造成误吸而致吸入性肺炎。部分患者可有烧心症状。
- 诊断方法
- 食管测压:显示食管体部同时发生非推动性、不协调的收缩及间歇性正常蠕动。这种不协调收缩所引起的平均压力可以和正常蠕动波所引起者相似,但有时可显著增高,收缩的持续时间也可异常延长。
- X 线检查:胸部平片一般无异常发现。食管 X 线钡剂检查可见蠕动波仅达主动脉弓水平,食管下 2/3 为一种异常强烈的、不协调的、非推进性收缩所取代,食管腔出现一系列同轴性狭窄,致使食管呈螺旋状或串珠状。
- 治疗与预后:治疗目的主要是消除症状。无症状的弥漫性食管痉挛无需特殊治疗,有症状的先采用内科药物治疗,如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松弛食管平滑肌,缓解痉挛。内科治疗无效者,进一步考虑手术治疗,如食管肌层切开术等。本病一般不能自愈,轻症者大多预后较好,经过早期积极治疗有治愈的可能。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通常预后不良,而且很难治愈。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冷食和过于黏稠的食物,避免情绪激动,以减少症状发作。对于并发于其他疾病的弥漫性食管痉挛,还应积极治疗其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