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分类
- 遗传机制:除Ⅱ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外,其他类型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分型:根据酶缺陷不同分为7型(Ⅰ-Ⅸ型,部分亚型合并),如Ⅰ型(α-L-艾杜糖苷酶缺陷)、Ⅱ型(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缺陷)等,各型临床表现差异显著。
2. 典型症状
- 面容异常:头大、舟型头、前额突出、鼻梁低平、嘴唇厚、舌大等,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
- 骨骼畸形:身材矮小、脊柱侧凸/后凸、关节僵硬、爪形手、鸡胸等。
- 器官受累:
- 眼部:角膜混浊,严重者可失明。
- 心血管:心脏瓣膜病、心肌肥厚,甚至心力衰竭。
- 神经系统:智力发育落后、行为异常,部分类型出现癫痫或脊髓压迫。
- 其他:肝脾肿大、脐疝/腹股沟疝、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3. 诊断方法
- 酶学检测:检测特定溶酶体酶活性(如IDS酶)是确诊金标准。
- 基因检测:明确致病基因突变,辅助分型和遗传咨询。
- 影像学:X线/CT显示骨骼畸形(如脊柱后凸、肋骨飘带样改变),MRI评估脑部病变。
4. 治疗与预后
- 酶替代治疗:改善部分症状(如面容、关节活动度),但无法逆转已形成的器官损害,需终身用药且费用高昂。
- 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移植可部分纠正酶缺陷,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最佳时机为出生后18个月内。
- 手术干预:针对心脏瓣膜置换、角膜移植、脊柱矫正等严重并发症。
- 预后:未经治疗者多因心衰、感染等早逝;早期规范治疗可延缓病情,但需多学科管理。
5. 预防与筛查
- 遗传咨询:家族史家庭需进行产前诊断或新生儿筛查。
- 新生儿筛查:通过尿黏多糖检测和基因分析早期发现。
黏多糖贮积症需早诊早治,尽管目前无法根治,但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若发现孩子有面容异常、发育迟缓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并完善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