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治疗药物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情况的 “最快最有效” 的药物,以下是一些常见情况:
- 肾实质性高血压:常由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引起。一般会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厄贝沙坦、缬沙坦等,这类药物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但肾功能严重受损时可能需慎用或禁用。还可能会联合使用钙通道阻滞剂(CCB),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以及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等,来增强降压效果。
- 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主要因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血流减少,激活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引起血压升高。常用药物有 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心输出量,从而降低血压;也会使用 CCB 来扩张血管降压。但一般不首选 ACEI 或 ARB 类药物,因为可能会加重肾缺血。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而引起高血压。首选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它能竞争性抑制醛固酮受体,起到排钠保钾、降低血压的作用。必要时也会联合其他降压药物,如 CCB 或 β 受体阻滞剂。
- 嗜铬细胞瘤:该肿瘤会间断或持续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常用 α 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哌唑嗪,可迅速降低血压,控制高血压发作。还可能联合 β 受体阻滞剂来控制心率。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以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